重陽節,又稱登高節,老年節,中國民間傳統節日,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。“九”數在《易經》中為陽數,“九九”兩陽數相重,故曰“重陽”;因日與月皆逢九,故又稱為“重九”。九九歸真,一元肇始,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。
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、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。傳承至今,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。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。同時,重陽節還有吃重陽糕、重陽饃、糍粑重陽糕、菊花酒、菊花湯、菊花菜的飲食習俗。
節日起源
重陽節始于遠古,形成于春秋戰國,普及于西漢,鼎盛于唐代以后。重陽節發端于遠古祭祀活動;春秋時期,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;漢朝時期,據說漢高祖劉邦愛妃戚夫人的侍女并被趕出皇宮流落民間,將重陽節飲宴、賞菊等風尚傳入民間。受道教思想的影響,自漢代起重陽節有了求壽,追求長生的習俗;魏晉時期,重陽日有了飲酒、賞菊的做法;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;到明代,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,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,以暢秋志,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。
節日風俗
登高
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,金秋九月,天高氣爽,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、健身祛病的目的。早在西漢,《長安志》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。
賞菊飲酒
重陽佳節,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。菊花酒,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、祛災祈福的“吉祥酒”。漢代就己有了菊花酒。晉代葛洪在《抱樸子》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,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。
佩茱萸
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,所以又叫做茱萸節。茱萸入藥,可制酒養身祛病,插茱英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。茱萸香味濃,有驅蟲去濕、逐風邪的作用,并能消積食,治寒熱。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,多災多難,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,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“辟邪翁”。
簪菊花
重陽節佩茱萸,在晉代葛洪《西經雜記》中就有記載。除了佩帶茱萸,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習俗,唐代就已經如此,歷代盛行。清代,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,“解除兇穢,以招吉祥”,這是頭上簮菊的變俗。宋代,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、菊花來相贈佩帶的。
吃重陽糕
重陽糕亦稱“花糕”,漢族重陽節食品,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。蒸重陽糕方法與蒸年糕相同,不過蒸糕要小一點,糕要薄一點。以米粉、豆粉等為原料,發酵,更點綴以棗、栗、杏仁等果馕、加糖蒸制而成。為了美觀中吃,人們把重陽糕制成五顏六色,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(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),這樣制成的重陽糕,香甜可口。
?